传染病基本概念城南中医院孙冰倩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二、隐性感染三、显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五、潜伏性感染一、清除病原体1.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的清除。2.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特异性免疫功能可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而获得主动免疫,也可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获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二、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以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成为无症状携带者。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小部分。但在少数传染病中,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甲肝和伤寒等,不易再受感染。但有些传染病病后的免疫力并不牢固,可以再受感染而发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小部分显性感染者亦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四、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1.病毒带者2.带菌者3.带虫者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1.潜伏期携带者2.恢复期携带者3.慢性携带者一般而言,急性携带者:携带时间短于3个月慢性携带者:携带时间长于3个月乙肝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才算所有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点: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肝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五、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1.传染源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一、传染源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时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结核病、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7版传染病学课本)气溶胶:粒子大小约1----100nm之间。1mm=1000um,1um=1000nm。直径≤2.5um。卫校听课:经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疾病的传播。麻疹,病人离开后,其他病人来这里,也会感染。经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部位导致的传播。甲型H1N1《预防医学》中的概念经空气传播其方式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1.经飞沫传播: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可以经口鼻将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这种传播在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较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