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 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 “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 ”、“抢眼 ”,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9 年 4 月 20 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 月 22 日 2 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 日已有大约30 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 ”,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1945 年 8 月 14 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 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 ”,又称 “扣子 ”或 “关子 ”,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 ”,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1978 年 6 月 25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 ”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 “救活 ”鸳鸯? “救活 ”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美联社 1981 年 6 月 13 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 ”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 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 ”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 ”之淋漓快感。1982 年 10 月 14 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 ·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 ·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前句说总统称 “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后句却笔锋陡转,说总统的儿子正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了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