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界性心律房室结性或结性心律自心房下部、房室结及希氏束发出的心律概括地称为交界性心律①根据实验电生理可以将房室结分方上、中、下三个电生理功能不同的部分,即:房—结区(A—N区)、结区(N区)及结—希氏束区(N—H区),并认为各区均有自搏性电活动(2)P波与QRS波群的前后关系,不仅取决于节奏点的接近心房或是心室,还需考虑到激动逆向心房及下行至心室的传导速度。节奏点设若位于房室结的上部,但是如果激动逆行上传的速度慢,下传的速度快,便将先传抵心室,产生QRS波群,后传抵心房,产生逆行P波。图16—1交界性心律心电图一例特点:1.被动性(逸搏性)或自动性心律2.可以看到P波,该P波为逆行性3.P波与R波间的时间关系,可能因受逆行或下行传导延迟的影响,差别很大被动性交界性心律或被动性交界性搏动机制:属于生理现象•它们的发生是由于窦性激动持久地不能传入交界区,因此交界区内某一个部位便“被迫”发出激动•这种被动性搏动或心律大多发生于: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时有过长的窦性停顿、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期前搏动后过长的补偿性间歇等情况下•房室交界区内某一个节奏点便发生一个交界性搏动,或在相似情况下连续发出一系列(3次以上)交界性搏动,成为被动性交界性心律•是为避免心室停搏过久而发生的,是一种生理性的、保护性搏动或心律。图16-2交界性逸搏心电图一例图16-3被动性交界性心律心电图一例自动性交界性心律的发生机理:1.它的发生是由于房室交界区内某个节奏点的自搏性增高—具有自搏性能的细胞的舒张期电位超过了窦房结自搏细胞舒张期的坡度,达到了“阐电位”而产生有效的电激动2.它下传入心室引起心室搏动,也可能逆传入心房,引起逆形性P波3.交界性期前收缩(或称为交界性过早搏动),自动性交界性心律4.自动性交界性心律超过了窦房结的频率,见于交界区病理情况被动性交界性心律---交界性逸搏•窦房结发出的激动过于缓慢时,或是窦性激动由于种种原因,过迟的下传至交界区时,交界区便发出逸搏•诊断要点是:①过迟发生,出现在较长的间歇之后②QRS形态与窦房结性心室波群相同或仅有较小的差别③一个QRS波群前面,即使有P波,但P-R间期必须短于0.10s干扰发生的机制:1.在交界性逸搏前面不到0.10s的一段时间内有一个P波,代表当时心脏中有两个独立而并行的节奏点窦房结控制着心房(P波),交界区的节奏点控制着心室(交界性逸搏的QRS)2.窦房结的激动传至交界区时,由于交界区刚刚在它本身发出的激动之后,正处于有效不应期,窦房结的激动便不能通过交界区下达心室,两个来自不同节奏点的激动在交界区中互相抵消3.连续地发生在若干次搏动,称为“干扰性房室脱节4.注意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鉴别图16-4干扰性房室脱节心电图一例图16-6被动性交界性心律心电图一例主动性房室交界性心律与被动性交界性心律有以下两方面区别:①种类较多,因而在体表心电图上做出诊断,常较困难些②它又常与一些电生理现象(如隐匿性传导、折返现象、外出性阻滞)合并存在,使心电图上呈现复杂多变,增加了诊断上困难,见于病理情况③交界性心动过速及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一、交界性心动过速(Junctionaltachycardia)1.具有自律功能交界区细胞,超越了本身的节律40一55bpm称为交界性心动过速,心率多在100bpm左右。2.与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不同之处在于不出现窦性心律。心房及心室都由交界区节奏点控制,因而常见有“逆行型”P波,且多在QRS波前,P’-R间期为0.12s或稍短3.多数心率匀齐,少数因节奏点在交界区内“游走”而略不匀齐,P’波形态稍有差异。图16-7交界性心动过速一例二、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acceleratedjunctionaltachycardia)是由于交界区内传导功能或激动形成异常而引起的一种短阵发作的心律失常。2.见于洋地黄制剂用量过大、风湿热、急性心肌梗塞是这种心律最为常见的病因3.它的特征是其心率一般在70一130bpm之间,心率匀齐,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图16-8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心电图一例图16-9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一例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①心率70—130bpm之间,多数在70—100bpm左右,其节律与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