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分析VIP免费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分析_第1页
1/11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分析_第2页
2/11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分析_第3页
3/11
1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广义地说,无接触电能传输(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简称 CPT)技术泛指一切借助某种载体实现无直接电气连接的电能传输技术。其中,“载体”包括激光、微波、 RF 无线电波、以及电磁场近场耦合等。但是,由于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是基于电磁场近场耦合的CPT技术,因此狭义的 CPT技术专指这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 综合利用电力电子技术、 磁场耦合技术及控制理论, 实现用电设备以非电气接触方式从电网获取电能的技术。CPT技术在不同的领域或者不同的研究团队有着不同的名称,如生物医电领域称为TET(Transcutaneous Energy Transmission )技术,在其他领域也称为WET(Wireless Energy Transfer)、CPS(Contactless Power Supply)、CLPS(Contactless Power Station)、IPT(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及 ICPT(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等等,总而言之, 所有这些不同的名字都指代着相同的东西,即通过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实现电能无接触传输的技术,这里,我们统称为CPT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arin Soljacic教授等提出一种“ Witricity”技术,基于磁共振原理实现较大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2006 年底他们展示了可实现2m距离 60W功率传输的演示系统,并在《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轰动。它的原理是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线圈构成了一个磁场耦合共振系统,当发送端产生的振荡磁场频率和接收端的频率相同时,接收端就会产生共振,从而最大化地实现了能量的传输。这种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长、能量损耗较小, 传输效率高, 传输性能稳定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这种技术吸引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此外,还有一种将电能以微波或激光形式远程传输,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使用,这种方式由于传输距离远,系统稳定性较差,发射器发射的大部分能量损耗在传输空间中,致使电磁辐射大、传输效率低,目前这方面国内外研究的还较少。通过中国知网, 目前能搜索到的国内关于无接触电能传输的文章大概有150篇左右,其中期刊大约有100 篇,硕、博士论文有50 篇左右。这些文章的内容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来实现无接触传能的,偶尔有几篇提到用微波的方法实现无线传能,而采用witricity实现无接触电能传输的还鲜有文章。2 国外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他们在基础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分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