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系统的运行管理 三、技术篇 超滤系统的运行管理 1、预处理系统 预处理系统是指原液在进入超滤装置之前去除各种有害杂质的工艺过程及设备。预处理工艺是根据原液情况及处理的要求来确定的,没有固定模式,但下述选择原则可供参考。 (1)地下水及含悬浮物、胶体物质小于 50m g/L 时宜采用直接过滤或者在管道中加入絮凝剂过滤; (2)地面水及含悬浮物、胶体物质大于 50m g/L 应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 (3)原水中含有细菌、藻类及其他微生物较多时,必须先行杀菌,然后再按常规程序处理,灭菌剂有氯、次氯酸钠、臭氧等,而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多用清洗组件时用来杀菌,因为预处理用量大,不经济; (4)原水经杀菌剂处理后,如果水中含有较多的余氯或其他强氧化剂,可加入亚硫酸钠等还原剂或者用活性碳吸附去除。 上述为常规的传统的预处理工艺,在膜集成工艺中,中空纤维超滤膜常作为其他膜处理的预处理。如在反渗透脱盐工艺中,超滤本身即属预处理工艺,在电渗析脱盐工艺中亦可以超滤作为电渗析脱盐预处理,以补充电渗析脱盐工艺的不足。此外,在矿泉水制备工艺中以超滤作为主要的处理工艺,化学药剂的加入,会使矿泉水水质受到污染,因此在矿泉水处理工艺中,不适宜用化学药剂作为预处理措施。 在某种情况下,例如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进行深度净化,或以地下水为水源,水质较好时,过多的常规预处理,可能带来二次污染。超滤的预处理可以极为简化,仅采用粗过滤以避免大颗粒悬浮物进入超滤系统损害超滤膜,即可直接用超滤去除少量细菌微生物、胶体、悬浮物。采用加强反冲洗,快速冲洗以及增加浓缩水排量(回流)等措施防止超滤膜的堵塞。 2、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1)进水水质的检查,重点是检查进水的浊度或 SDI 值、PH 值和细菌、微生物、余氯等项目,应达到设计要求的进水指标后方可输入超滤系统,一般中空纤维超滤膜要求原水的PH 值并无严格要求。在 PH=2~11 范围内均可使用,但用于工业浓缩时,原液的PH 值必须严格根据膜材料的要求。超滤膜对余氯要求也无严格规定,一般情况下,要求含有一定余氯以保证细菌不超标。当后续工艺对余氯有要求时,可在超滤工艺之后用活性碳去除,效果更佳。 (2)清洗设备及管道,超滤系统组装完成后,在启动之前还必须对系统中所有过流部分进行清洗,一方面清洗掉设备及管道中的碎屑及其他有害杂质,一方面对系统进行严格的灭菌作用,以免残留的细菌、微生物在管道及超滤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