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的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岀自《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此方以“黄芪”冠名,而方中“黄芪”的用量却只有“一两半”,远小于桂枝、白芍等药。如果按汉代一两等于现在克计算,[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为:黄芪克、桂枝克、白芍克、生姜克、炙甘草克、饴糖克(饴胶毫升)大枣枚(克)经方大多“药物味数少、单味用量大”,为何仲师开立[黄芪建中汤]时却如此“抠门”呢?“黄芪体质”与黄芪的“药势”黄芪“体质用药”的经验,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清朝的邹润安,及当代的岳美中教授、黄煌教授都有相关的论述。《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中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的“骨弱肌肤盛的啲“尊荣人”。“腹大而肢体血痹”的“胖人”是“内充而外不充”,自然宜用“补气而升发走表”的黄芪。朱丹溪说:“本品功专补气,肥白多汗者多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本经疏证》为清代邹澍(润安)撰,约成书于~间,书里的{饴糖}条目中说:“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腹瘪而肢枯”的“瘦人”是“内外皆不充'',当先充里,故宜用“补气而守中”的“人参、大枣、炙甘草”。黄芪升发气血,阴虚体瘦者多用易腹胀阴血亏虚的体瘦之人,用大剂量的黄芪之后会引起腹胀,原因是腹部的气血被黄芪提升到胸部头部,发散到四肢肌肤之后,中焦脾胃气血空虚,造成的胃肠蠕动减慢、消化能力降低。用于阴虚瘦人的处方,宜加“补中气”、“充内”的“人参、大枣、炙甘草”之类的药来与黄芪配伍,以制约黄芪升发气血的“副作用”。比如[补中益气汤]就是这样配伍的,但这个方子黄芪是主药,用量不算小,此方对于“下焦肾气亏虚”及“体瘦阴虚过于严重“的人来说,仍然不适用。黄芪固表敛邪,内有邪热者用之宜斟酌黄芪是补药,虽然它能够在补气的同时将气血从内脏发送到肌肤四肢,但它不仅不能“解表散邪”,反而有“固表闭邪”的作用。《本草经疏》中说:“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本草新编》也说:“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所以从“闭表敛邪”的角度来看,“内有邪热”的人也不能使用大剂量的黄芪。因为体内的热气、湿气、浊气等实邪不能从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