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软骨鱼纲(Chondrichthy 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 es) 鱼类是适应水栖生活的有颌、变温脊椎动物,是由发现于志留纪后期的盾皮鱼发展演变而来,具有比圆口纲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 生物学特征 1. 适应于水环境的结构特征 z 体多呈纺锤形,并常覆有保护性的鳞片,体表具侧线; z 终生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 z 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成对的胸鳍和腹鳍); z 以鳔或脂肪调节身体比重获得水的浮力; z 靠躯干分节的肌节的波浪式收缩传递和尾部的摆动获得向前的推动力; z 有良好的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机制。 2. 获得的进步性特征 z 出现了能咬合的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行列; z 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大大加强了动物体的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了基础; z 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属于脊椎动物嗅、听觉的最基本结构类型; z 骨骼为硬骨或软骨; z 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 结构和功能的适应(以硬骨鱼为例) 外形 z 体形多为纺锤型或流线型,少数为侧扁型、平扁型和棍棒型及其它特殊体型; z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3 部分(没有颈部是鱼类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区别之一); z 口端位(硬骨鱼)或腹位(软骨鱼),躯干具有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和偶鳍(胸鳍和腹鳍)。硬骨鱼的偶鳍呈垂直位,而软骨鱼的偶鳍呈水平位(图); z 尾鳍有三种类型:胚胎期及刚孵出不久的仔鱼为原尾型,软骨鱼为歪尾型,而硬骨鱼为正尾型(图); z 鱼鳍中有鳍条支持。硬骨鱼的鳍条可分为鳍棘和软鳍条两种。前者坚硬而不分节,后者柔软分节且末端往往分叉。鱼鳍的组成和鳍条的类别、数目等,是鱼类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特别是背鳍和臀鳍的鳍条数目更为常用。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体表的结构 z 皮肤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且皮肤与肌肉紧密相接,皮下组织极少,使整个身体成为坚实的实体。表皮内具有大量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使体表粘滑。 z 鳞片 软骨鱼类为盾鳞,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硬骨鱼类为硬鳞和骨鳞(包括圆鳞和栉鳞两种类型)。其中,骨鳞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常用鳞式表示,是鱼类分类方面需要记载的数据之一(图); z 色素细胞 是皮肤中一种重要衍生物。来源于真皮,是许多鱼类体色得以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 支持和运动系统 鱼类具有由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