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第1——4 章 一、名词解释(共 30 分,每个 3 分)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意义记忆是充分了解记忆内容的含义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记忆活动。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 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9、原理学习;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原理学习与概念学习有很多共同点,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与原理学习,但由于原理比概念更加复杂,所以原理学习不完全等同于概念学习。 10、迁移; 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得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得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二、简答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 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2。合作性与参透性相结合 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2 .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 )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 、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