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药物:可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各种疾病的活性物质,但不能直接用于患者,必须制备成适宜“剂型”之后才能使用。 药品:经国家批准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原料药和制剂产品,有国家药物标准。 药物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剂型要求所制成的,可以最终提供给用药对象使用的药品。 剂型: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将药物制成的不同“形态”,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 潜溶: 指当混合溶剂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大,且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 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 增溶: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或亲油的能力大小,HLB 值越高亲水性越强,反之,亲油性强 油水分配系数(lo gP):化合物在互不相溶的非水相和水相中分配平衡后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比,实验应用中一般采用logP 作为参数。logP 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亲油,反之,亲水性越好。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吸收、分布、转运均与油水分配系数有关。 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各药均有其固定的PKa。 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最大增溶浓度(MAC):当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g 时增溶药物达到饱和的浓度即为最大增溶浓度。 Krafft点: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升高至某一值时,其溶解度急剧增加,此时的温度称为Krafft 点,其对应溶解度即为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Krafft 点是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也是表面活性剂使用温度的下限。 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加热升温时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析出(溶解度下降)、出现浑浊,称此现象为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吸湿性:粉体的吸湿性是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润湿性: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 弹性变形:在受到压力时变形,解除压力后恢复变形。 塑性变形:在受到压力时变形,解除压力后不能恢复原形。 脆性变形:颗粒在压力下破碎变形,解除压力后不能恢复原形。 絮凝:向混悬剂中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ζ 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