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单科历史部分—详解答案 第Ⅰ卷(非选题 共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题,每题 2分,共计 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有难则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解题思路】本题以先秦思想家的主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 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A属于道家思想;B材料中没有提及;C属于儒家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试题答案】D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题思路】本题以一段材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礼„„刑„„相为表里”可知材料强调将儒家的“礼”和法家的“刑”相结合,排除A项,故B项正确;西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C、D两项表述错误。 【试题答案】B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解题思路】本题以史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门阀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试题答案】B 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 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解题思路】本题以北朝推行的均田制的规定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到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