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与盐城精神作者:沈成宏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年第 06 期摘要:盐文化是具有两千多年制盐历史的盐城的主要区域文化。虽然“煮海为盐”早已不是盐城的主业。但盐文化的历史印迹仍有踪可寻。盐文化具有勤劳坚韧、不屈不挠、尚智崇文、自强进取的积极蕴含,但也有其负面的影响。今天,我们研究盐文化,就是要扬长避短,培育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盐城精神,寻求新的精神家园。关键词:盐文化;盐城;精神;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6-0056-05盐城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大致有 6000 年左右人居的历史。长江、黄河两大水势的汇合,夹带的大量泥沙靠黄海岸沉积,海岸线不断东移,陆地也不断伸展,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盐阜冲积平原。这里的先民们在沿海“煮海为盐”,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故因盐而置县。这块有海岸线 580 多公里的土地,煮盐的盐民和管理盐政的盐官、经营盐业的盐商,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盐文化,对盐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盐文化的历史寻踪1、盐阜先民。根据历史记载和盐阜区地下文物的发现进行考证,盐阜平原的成陆时间,约可上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秦汉之时,盐城的海岸还是海中沙洲。唐代学者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盐城,本汉盐渎县,洲长百六十里,在海中。”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黄河夺淮经盐城北部人海,使沿海泥沙堆积作用大大增强,海岸线东移加快。1978 年 10 月,对阜宁施庄东园遗址出土的石器考证,距今约 5300 年前左右;1995 年东台溱东开庄遗址发现的石器和陶片,距今约 5500 年左右。说明在 5500 年之前,盐阜一带的先民就生活在这块滨海的平原上。当时我们盐阜的先民属于“淮夷”,是我国古代民族的一个分支。与中原政权夏、商、周本不属于一个族氏,曾有过多次战争。到了秦朝,淮夷才渐渐融入华夏民族的大家庭。在盐阜的历史上至少有过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第一次是由太湖流域迁入。阜宁板湖陆庄遗址大约处于 4200 年前,出土的文物均具有太湖良渚文化的特征,这一发现解开了良渚文化由太湖流域向北迁徒之谜。第二次是汉景帝年间,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第三次是汉武帝时,东瓯王和闽越王发生矛盾,为避免闽越的威胁,东瓯王向汉中央政府提出举国迁居江淮之间。其中有一部分进入盐阜。第四次是晋武帝太康元年,因为战乱,江淮一带“地虚不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