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介绍本技术方案在场地治理修复的总体技术路线上将采用前期风险评估及施工图设计结论,在现场开展原位及异位处置方案的综合修复治理作业,使场地达到安全使用条件。首先通过现场复勘和定位,确定污染区域边界。对已确定的修复范围,配合业主单位开展建筑物解毒、原位修复及异位区域污染土壤的开挖和转运,对清挖的污染土壤在处置场进行分类暂存及资源化利用、对治理后场地进行净土回填及绿化。1、场地修复技术选择原则污染场地的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的转化过程,将场地中高浓度的污染物消除、降解或移除,使得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以满足场地的使用功能要求。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的选择原则主要有:(1)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的目标是保障人体健康,使场地土壤中污染物的环境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使场地内污染物不会对外迁移,造成二次污染。(2)将具有不同类型污染物和不同风险值的土壤区别对待,实施分别处置;(3)在技术上,场地修复技术方案是选择可以达到目标的最简化途径或方法,而不是单纯最求技术的先进性;(4)在经济上,场地修复技术方案需要兼顾目前在修复费用方面的实际承受能力和今后的经济发展,要求使用的修复技术方案不仅在目前,而且在将来都是比较适合的;(5)在可行性上,场地修复技术方案,需要从我国和本市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本市现有的场地修复队伍的技术能力,以及现有的固体废弃物处置设施现状;(6)在可操作性方面,修复方案应该是目前的政策、政府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方面可以实际运行的。2、相关修复技术介绍按“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对修复技术进行分类,可分为:自然衰减、植物修复、淋洗、稳定/固化、电动修复等。按照处置地点分类,可分为:原位修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又可分为:原位处理技术和原位控制技术。异位修复技术又可分为:挖掘和异位处理处置技术。(1)自然衰减:原位修复技术描述:土壤中的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自然衰减、降解、挥发和光分解,以及利用土壤中微生物、动物及植物的新陈代谢活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技术成熟情况:技术成熟,国内外均有应用。修复时间要求:耗时长,且难以确定。资金要求:很低。适用性:当场地污染程度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考虑开发利用,资金不足、选择其他修复技术的可能性小时,可以考虑该修复技术。2)生物通风:原位修复技术描述:向未被地下水饱和的土壤中注入空气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