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公司文化:从一种店长的晋升谈起据说,海底捞一家普通的门店,200 个客人里,有 150 个是回头客。它的背后是特有的公司文化。极少有人会把工作与“愉快”、“幸福”联系在一起,但与海底捞普通员工聊天,他们会时不时地蹦出这些天真烂漫的词儿来。被迎入暗色调的餐厅,迎面而来的每一位服务员都会微笑着对你说“欢迎光顾”,并多次让你当心脚下的台阶。一入座,递上围裙、给椅背上搭的衣服罩上罩子、贴心地为戴眼镜的顾客递上擦镜布、为长头发的女性顾客递上扎头发的牛皮筋。如果不幸遇上了高峰期,一时没有空座位,免费的美甲、擦皮鞋、上网服务能够让你舒舒适服地打发掉等待的时间。在洗手间,有两名服务员“服侍”客人洗手,这边厢为你递上热毛巾,那边厢护手霜已经为你准备好。这里是海底捞,一家火锅店,没错,你进的不是五星级酒店。海底捞一家普通的门店,200 个客人里,有 150 个是回头客。对于一种在饮食本身并不是特别出彩的火锅店来说,这样的比例无疑是惊人的。一种店长的晋升朱银花,海底捞杭州一店店长。见到她的时候,这位干练的川妹子正在给新员工做培训,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朱姐”,而不是一本正经的“朱经理”。三年前,朱银花加入了海底捞,到如今成了杭州分店最资深人士。朱银花坦言这里和别的餐饮公司“很不同”:“在这里工作很幸福。”为什么幸福呢?朱银花想了想,总结出了两点:公平的竞争环境,人性化的管理。入职 3 个月,工作杰出的朱银花就被提拔为领班。六个月后,她通过考试,成了北京片区的经理助理。两个月后,经理助理的身份又被更高级别的厨师长所替代。又过了几个月,朱银花已经成了海底捞北京石景山店的店长。一年多一点时间,朱银花的“连级跳”造就了一种晋升奇迹。除了自己的努力,朱银花更乐意把这和海底捞公平的竞争环境联系起来。“我们这里全部的员工都来自农村,没有人是老板的亲戚,或者其它关系户。”这一点,在朱银花看来,是和其它餐饮行业很不同的,同时也确保了“公平”这个重要的元素。在海底捞的激励机制里,《浙商》记者看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它的“奖文化”远远比“罚文化”要来得丰富:几乎每月都要给员工发四五次奖,有时候是一顿免费火锅;有时候是一天假期;有时候是十几、二十几块钱的现金……为了激励这些来自农村的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海底捞尚有一种传统,就是将员工奖金中的部分直接寄给他们的父母亲人。即使不多,普通服务员每月只有 400 元到 500 元,像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