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 情脉 络 。 3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 愿 自我 牺 牲 的爱国精神 。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 来 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诗歌的抒 情脉 络 【教学方法】 诗歌诵 读法、点 拨 法、讨 论 法 【教学课时】 1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 播 放 《七 子之歌》,引 入 作者 ) 大 家 对这首歌很 熟 悉 吧 ? 这首歌是闻 一多 先 生 作词 的。 闻 一多 是伟大 的爱国民 主 战 士 ,许 多 人都 在课 堂 上 读过 他 那 沾 着 鲜 血 写 成的《最 后 一次演讲》.1925 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二、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 年11 月 24 日-1946 年7 月 15 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 的挚 友,新 月派 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 年考 入 清 华 大学留美预 备 学校 。1916 年开 始 在《清 华 周 刊 》上发表系 列读 书 笔 记 。1925 年3 月在美国留学期间 创 作《七子之歌》。1928年1 月出 版 第 二部 诗集 《死 水》。 1932 年闻一多离 开 青 岛 ,回 到 母校 清 华 大学任 中文 系 教 授 。 1946 年7 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