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下)练一练1.下列选项中,反应阴阳消长平衡的是A. 动极者镇之以静B.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 善补阳者,阴中求阳D. 善补阴者,阳中求阴2.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何种关系失常A. 消长平衡B. 对立制约C. 交感互藏D.互根互用答案 BD三阴阳学说在中医领域的应用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明。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因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1)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明: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2) 以五脏来分: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太阴。肝居隔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素同•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3) 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a. .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一阳分为三阳,因行于上肢与下肢的不同面分称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风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分称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b. 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路、阴难;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绕、阳維。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c. 络脉中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而脏腑经絡的机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藏于脏腑,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稳定有序。人体之气,含有具有不同作用和运动趋向的明阳两部分: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和运动趋向的为阴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