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无为”而“为”:教育的悖论“无为”而“为”:教育的悖论 “无为”是老子创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由于后世的种种误读,使“无为”的真实含义被遮蔽,而演变成一种消极怠世的态度。正是这种误解使“无为”一直无法得到世人的重视,自然,作为老子的一种隐性教育观,“无为”在教育上的重要性也被忽略了。笔者试图从教育中缺乏“无为”的现状开始入手,归正“无为”的真实含义,并期望从“无为”的角度给教育做一些建议。 一、教育中的“妄为” 1.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 教育从未像今日这样被人们倾注如此之多的“热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赵恒的这句绝世名言也从未像今日这样被人们领悟得如此“透彻”。今日的儿童,在跨进学校大门之前,在还未“被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就已经被父母拽上了教育的祭坛。儿童进入学校之后,老师更是成天念紧箍咒似的“教育”起他们来。从咿呀学语开始,儿童就遭到教育的绑架:首先是名牌幼儿园,然后是名牌小学、中学,最后是名牌大学。当一个人终于拿到学士或硕士、博士学位,接受完全部的学校教育时,他早就不再是一棵在阳光雨露滋润下自然成长的生机勃勃挺拔的白杨,而是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所描绘的那棵“病”梅了。 功利化的教育以其特有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和改变一切,不但教育因此变成工具,而且将人的理性工具化、功利化、模式化。于是人的素养教育变成了机械的应试教育,即便是音乐、绘画学习也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不只是学生,学校和家长也被这种现实的“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教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原本并不是什么坏事,问题是全社会越是关注和重视教育,教育越是成为问题的所在,越是成为全社会焦虑的中心。而且不可理喻的是:人们往往一边质疑和批判压抑人性的应试教育,一边又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学生“送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优班。不仅是高考和中考中的“优异”成绩,就连名牌初中选拔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成了家长和老师炫耀的资本,成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政绩和“形象工程”。 今日的教育打着顺应社会进展的旗号,名义上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实则是将人变成教育的资本。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只要有了生源就有了一切,如同一个工厂只要有了机器和原料就可以生产出一切。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高学历人才,教育便批量生产高等教育人才。社会需要高素养专门人才,职业化的教育马上就会在第一时间加大马力生产出来。教育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