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及启示《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及启示 张静 内容摘要:教育叙事讨论作为一种科学的讨论方法,将教育现象、教育理论、教育启示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彼此勾连,更好地启迪教育的进展。本文试用教育叙事讨论方法,分析《论语·侍坐》章,还原教学场景,探讨《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的特点,探究其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叙事 《论语·侍坐》章 特点 启示 一.案例背景 叙事讨论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已有日趋成熟的讨论方式,但是,从教育学角度,“克莱丁宁和康纳利于 1900 年在《教育讨论者》上发表的《经验的故事和叙事讨论》”[1]才启迪广阔教育工作者将叙事讨论作为一种科学的讨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学。教育叙事讨论将教育现象、教育理论、教育启示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彼此勾连,目前,在教育讨论领域,教育叙事讨论成为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讨论者的热门选择。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述,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为《论语·侍坐》章)这章堪称孔门教学叙事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孔子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日的课堂教学提供许多借鉴之处。本文分析《论语·侍坐》章,试探讨此章教育叙事的特点,探究其对当今教育的啟示。 二.《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 《论语·侍坐》章是一次比较完整的教学活动,整场教学从孔子“问志”为切入,众学生各自“言志”展开,最后以孔子“评志”答疑结束。笔者将《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整理如下: (一)目的清楚,各言其志 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强调“经邦济世”,即希望培育德才兼备的君子挽救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世,治理国家。《论语·侍坐》章秉承培育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的观,在孔子询问其弟子理想时,教学目的清楚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 “言志”,即学生的理想教育课。在讨论开始之前,由孔子“问志”引出,让学生各言其志。在整场讨论活动中,孔子一直牢记让学生各言其志、畅谈理想的教育目的,仔细听取每个学生的见解,在“评志”中态度明晰肯定曾点,其实也是将孔子的道德观传播给学生,最后完成一堂以“各言其志”为教育目的的高效课堂。 (二)师生平等,导入轻松 “侍坐”指学生陪坐在老师近旁或老师坐着,学生站在老师近旁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学生或坐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