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VIP免费

《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_第1页
1/5
《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_第2页
2/5
《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_第3页
3/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 摘 要:古代文学的地域性讨论是当前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诗经·国风》作为各地民歌的总集,生动地反映了从西周末到春秋中叶各诸侯国的风土人情,具有鲜亮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考察了春秋时期地域文化的产生和进展,分析了《诗经·国风》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格局。 关键词:《诗经·国风》;地域文化;格局;中州文化区 作者简介:杨智(1983-),男,湖北丹江口人,汉口学院文学院讲师,讨论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XX)-19-0-02 地域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晏子春秋·问上》曾说:“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1]俗谚也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的说法。中国文化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虽然从总体上看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性是通过一个个文化区域体现出来的。人类总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根据一定的风俗习惯,制造着各自的生活样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圈。这里的“地域文化”是讨论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地域文化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被称为“区域文化”。[2] 它考察的是某一地区文化的起源、传承、演变和表现形式等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各种地域文化圈之间的沟通、融合、变异而逐渐产生进展起来的。 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左传》的“虞人之箴”曾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3] 这里记载的是夏王朝的范围,“九州”、“九道”的说法证明夏朝的统治地域已经小有规模。而商代曾有过五次迁都,据《竹书纪年》记载,商代前期频繁迁都,商王仲丁即位后,“自亳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祖乙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4] 如此频繁的迁都恰恰说明当时的地域文化的范围在不断扩展,相互之间的碰撞、融合十分活跃。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到了周代,大规模的分封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区域文化的进展。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西周初期,周天子将宗室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正如《诗·小雅·北山》所盛赞的那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5]周代的封邦建国,使得各诸侯国拥有高度的自主权,他们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使各国的都城和主要城市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地域文化实现了由自然产生到主动制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