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个倒走的游手好闲者一个倒走的游手好闲者 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1999 年他的散文经由《天涯》杂志部分选载引起了轰动,紧接着网络上掀起评论刘亮程及其散文的热潮,他迅速窜红,林贤治称他为中国“90 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当然他的声誉有褒也有贬,这种现象还被冠之为“刘亮程现象”。 本篇文章所要做的便是层层深化地剖析刘亮程所建构的散文世界,力图在他的散文中归纳出一个清楚的“自我”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刘亮程的散文内涵。 一、一个物化的游手好闲者 “游手好闲”是文人面对世界的一种姿态。 阅读刘亮程的散文,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刘二”(他在家中排行老二)是一个扛着铁锹始终在田野漫游混迹于花草鸟虫的世界、一个背着手在村落里无所事事地晃荡,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本雅明在对波德莱尔评论时用了“游手好闲”这个词,他认为“游手好闲的文人”(homme deIettres)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是一种面对社会的边缘姿态(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泽北京:三联书店,1989)。刘亮程则也许没有这样的痛苦和鲜亮的批判意识,他更多的是继承了庄子的衣钵在田野作漫游,同时,作为一个个体,他混迹于人群却又在人群里独自面对孤独和享受自由。并且,与波德莱尔式的“游手好闲”相比,刘亮程不一定是“反现代”,却是“非现代”的:在世人、常人一起往前奔跑的时候,游手好闲的他独独地守在后头,守住某些细微琐屑的、即将过去的、却值得怜惜的东西。 在刘亮程的散文里,他是彻底的游手好闲者——是与村庄里忙忙碌碌、勤勤恳恳的庄稼人有别的无赖。他把精力都用在了维持生存以外的事情上面:白天,同样扛着农具外出,常人在地上何弄粮食,他却转悠在田野找着野趣;漫漫黑夜,全村人沉沉睡去的时候,他却一个人清醒地经历如真似幻的遭际,他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可以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不腻的好奇探求兔子的小道、老鼠的地洞、蚂蚁的生产活动;他可以躺在一块地里头、一滩青草中,因为他懂得“活是人干出来的。/有些活,不干就没有了/千起来一辈子干不完”(《一个人的村庄》):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他宁愿让铁锹随意在田野上落下几笔:他是个“闲锤子”,爱在荒野上晃悠,心血来潮时把一个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把一棵长得歪了的树用绳子拉直,很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