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上《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三上《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共 6 篇),我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 20 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亮,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老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 ①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 D、乌啼(tí) 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H、愁眠(mián) ② 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究隐秘的事情。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根据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方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赞扬。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 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楚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 分析课文 ③ 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