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重对话深度解读小说文本三重对话深度解读小说文本 内容摘要:小说教学往往把情节摆在首位,以致解读往往停留在表面。本文试图通过三重对话形式,以日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为例,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清兵卫与葫芦》 三重对话 小说解读 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收录在新课标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是 20 世纪初日本社会反思教育问题的经典短篇小说,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志贺直哉。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学习的重点应放在情节上,但是笔者却认为小说多层悲剧意义以及文化背景,更值得深化挖掘,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摇摆”后,利用一节课时间,与学生一起再次深化文本,通过三重对话深度探究小说的内容与主题。为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事先布置了语文课外专题活动:网上搜索有关志贺直哉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的材料。 与文本对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深化思考小说的悲剧意义,因为有了上节课学习的基础,学生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马上就有同学举手,“小说的悲剧意义就在于清兵卫这么热衷,这么富有潜力的艺术天赋被活活扼杀”。接着我追问:“谁是凶手?请大家分组讨论。”学生讨论非常热烈,随后一位学生回答,“我认为凶手应该是父亲,因为直接砸碎清兵卫所有葫芦的是父亲,而且更可悲的是,其实他父亲粗暴的背后是拳拳的爱子之心,这正如父母打骂我们也是为我们好一样。”另一学生马上反驳说,“我认为真正的凶手不是父亲,而是教员。因为父亲砸碎葫芦,起因是教员来家告状。而且小说开头有一个细节:‘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可见父亲对其热衷葫芦的行为起先至少是默许的。”随后又有一位同学发言支持后者的观点,并补充说:“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固然不该,但教员如此发狠,却也大可不必。而且还咒骂‘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真有违老师的基本素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教员是一个专横粗暴、缺少宽容、素养较低的人,而可笑的是这样一个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竟然是学校‘修身课’教员,这真是荒唐。”两种观点均有学生表示支持,双方争持不下,课堂争辩较为激烈。 随后,一位男同学的发言又把大家的思维引入了更深的层次:“我以为父亲与教员其实都是凶手,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隐蔽的凶手——客人。客人来访谈到葫芦时,认定‘又大又长’的马琴式葫芦‘才是出色’的,清兵卫却不以为然,‘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