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专业进展视域下“老师即讨论者”命题的再思考专业进展视域下“老师即讨论者”命题的再思考 张晶 内容摘要:“老师即讨论者”是指一线老师在教学中担任讨论者的角色,这一常识性命题一直具有真理特性, 同样老师专业进展要求其具备讨论者的素养和能力。然而实践中因讨论者身份产生的负担感却加速了一线老师的职业倦怠;学校青睐“讨论课题”、强调研讨式教学;校内外专家老师合作,主导讨论性老师成长;更有老师评价的指标直指科研论文数量。该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反思“老师即讨论者”的意义应在于老师问题意识的培育;在于老师讨论性思维的激发;在于让老师在专家-老师的合作关系中发挥主体地位,调动老师的内在积极性,其讨论性身份才能得到认同。 关键词:老师 讨论者 讨论性思维 专业进展 一.“老师即讨论者”的溯源追寻 基于专业特质模式视角,“老师即讨论者”理论认为:任何专业性的职业都需具备某些特质[1],这些历经锤炼的专业将不成熟的特质逐渐抛弃,保留其专业特质,产生其专业门槛。而备受争议的老师职业的专业性问题为老师即讨论者议题提供思考方向。学界普遍认为老师至多是一种“准专业”职业,其专业特质与律师、医生这类专业程度较高的职业仍有很大差距。“提高老师的专业性”,几乎以一种信念的方式被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所接受,即专业化成为老师职业进展的目标[2]。 特质模式理论同样指出,职业专业性的元素包括与职业相关的理论体系、从业者具备的系统理论知识、持续的创新性讨论,这要求任何专业的主体应是一个讨论者。基于该理论,老师即讨论者的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它指出:专业主体具备讨论意识、思维和能力,专业人员依据专业才能生产知识并且拥有该领域的话语权。与高校老师不同的是,中小学老师的专业特质问题往往被忽视,他们是否具备特质模式所提出的“讨论者”的身份?显然,这仍是中小学老师专业进展的长期目标。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因此,从 20XX 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加大了在老师专业进展上的改革力度。提出了老师专业化进展具体路径,强调老师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突出中小学老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学校为课程的开发提供背景和基础。课程改革就是转变老师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即课程的设计、开发、评价应是老师的职责。这意味着老师不再仅仅负责课堂教学,其专业性不局限于教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储备,更体现在课程研发和创新之中。老师的专业性贯穿课程设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