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美纪录片话语表达的比较分析中美纪录片话语表达的比较分析 中国纪录片在步履蹒跚走向国际市场的途中,较为强烈的呼声之一便是“国际化的话语表达”。“即使是受到高度评价的作品,也由于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不能被国际上认可。”①那怎样的话语表达方式才算得上是“国际化”?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分析,世界观众在美国电影如此密集的能见度与卷入度中,“顺应模式”悄然发生,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发生变异,观众欣赏活动影像(包括电影和电视)的“期待视野”便被塑造成了好莱坞模式的,并形成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和美国在纪录片话语表达方面的不同。 一 首 先 让 我 们 来 看 看 叙 事 方 式 。 美 国 有 专 业 的 纪 录 片 频 道 如DiscoveryChannel、NationalGeography、HistoryChannel、PBSNOVA 等十多家在体制上既有商业化的又有公共性的,既有蜚声国际的也有影响力指数相对较低的。从总体上看,这些频道所播出的纪录片无论是专注于给观众带来娱乐还是带来知识,在叙事方式上均会注重戏剧化、故事性和娱乐性,这正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模式的套路。从上世纪中期的《肯尼迪家族》《越战》,及后来的《木乃伊之谜》《火星的过去》,甚至严肃的社会性题材如《黑枪文化》《克伦拜恩的保龄》《细细的蓝线》《华氏 911》都能捕捉到这些叙事特征。 美国的“钩子理论”特别强调对观众观看兴趣的刺激和保持,认为“兴奋点”应该散落排列以形成节奏起伏。为了促使影片高潮迭起,还需要不断设置冲突和悬念,在叙事线索上常常采纳多条线索交织并进。纪录片是“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是“对现实的制造性解释”,这是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界和业界认可的观念。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现手法被认为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因此并不排斥借用虚构类影视片的叙事方式。有时为了形成矛盾冲突,甚至不排除使用摆拍、扮演、动画等方式,这是对纪实美学理念非常巨大的突破。 在美国学者眼里,死守“绝对真实”正是中国纪录片走入世界的障碍。这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种创作理念容易导致无意义的跟拍和重复单调的创作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影片的叙事节奏,与当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观赏心理不吻合。单纯依靠影片内部情节的进展,忽视设置冲突、悬念的价值,往往会导致平淡如水的单线式的平铺直叙。仅仅依靠“等、跟、抢、挑”等拍摄方式猎取到的冲突、细节等来增强故事性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