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语言自迩集》看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语言特征从《语言自迩集》看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语言特征 罗雅丹 摘 要:本文重点考察 19 世纪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中的反复问句,通过对分类,总结和描写其语言特征。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主要类型有 VP+Neg和 VP+Neg+VP,后者使用频率远大于前者;两种类型细分下来有六种形式,最主要的是“VP 没有”和“V 不 V”,分别用于已然体和未然体提问。 关键词:反复问句;清末北京话;语言特征 1.讨论清末北京话的意义 清末民初是汉语经历巨大的进展变化的时期,是汉语进展的重要阶段(蒋绍愚 20XX);北京话从明清起至今在汉语进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又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是汉语讨论的重要内容,讨论清末北京话对于讨论汉语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于清末民初北京话的讨论还比较少,本文主要以《语言自迩集》为讨论对象,通过汇总教材中的反复问句例句进行再分类,描写反复问句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以此总结出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语言特征。 2.《语言自迩集》及相关讨论 《语言自迩集》是 19 世纪英国人威妥玛编写的一部供外国人学习的汉语教材,不仅在国内使用,而且远播海外如英、美等地,还成为日本一些汉语教材如《亚细亚言语集支那 官话部》、《清语阶梯语言自迩集》的底本,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书总共分为八章,前有凡例、序言,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广泛,如待客、宴请、与朋友游玩等,多用口语,反映清末北京话的样貌的同时展现了北京风俗,是讨论清末北京话的重要材料。 国内对《语言自迩集》的专门讨论始于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宋桔20XX),以往来看,其讨论方向大体可以分为三种:(1)将其作为一种教材,对汉语教学或汉语教材的编写及出版进行考察;(2)着重对其词汇、语音或文化等某一方面进行讨论;(3)以本书为参考,对清末北京话整体进行考察。其中,张丹星(20XX)在《清末民初北京话的选择问句》一文中,将《语言自迩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集》和其他文献一起作为考察对象,对清末北京话的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描写和讨论,认为清末民初北京话反复问句共有四类“AB-Neg-AB”,“A-Neg-AB”,“AB-Neg-A”,“AB-Neg”。反复问句是历史久远的问句形式,又称正反问句,是从一件事的正反两方面发问,要求作出 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其标准有两条(张丹星 20XX)“必须出现两个可供选择的不确定性语段;这两个不确定性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