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传统戏曲在当代剧场的探究传统戏曲在当代剧场的探究 文景彻 7 天 9 个剧种 9 台戏,从原创题材创作、西方戏剧改编到传统剧目新编,相比前几届,第五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暨首届中国(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在剧种数量和剧目选题的多样性上都有扩展,然而纵观本次展演,同一展示平台的亮相,也暴露各剧目在艺术追求、审美风格等方面呈现出的缺陷和短板,试探这一现象的根由,或与创作者们对小剧场戏曲的不同认知和理解有关。 小而新,小剧场戏曲的生存之道 小剧场之小,字面是指相较于常规大剧院,在演出空间范畴上的“小”、时间上的“短”,深层则是创作理念和方式的“新”。镜框式舞台在中国的兴起,扩大了剧场容纳观众的数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戏曲三面舞台的演剧模式,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型现代化剧场的投建,伴随着诸如国家艺术基金等资金扶持项目的推动,使得动辄几百万投入的大型史诗戏曲屡见不鲜,为了与高科技的“声光电”和磅礴大气的作曲配乐等舞台元素相匹配,舞台上的群演场面依次铺排开来,并且愈演愈烈,似乎没有几场大场面,就没办法彰显一家院团之雄厚实力。这样的状况势必导致了创作上的局限:与其略做创新就遭到质疑、否定,倒不如稳扎稳打,不越雷池来的实际,毕竟大制作的修改甚至推翻重来需要更多的财力和精力。长此以往戏曲也就如同大象的屁股一般,推也推不动了。 相比大剧场大制作,小剧场体制上的“小”和理念上的“新”,有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使它比传统剧场在探究和创新上更加有效。自诞生以来,它高擎实验和探究的大旗,在叙述结构、主题立意、观演形式、审美表达等方面积极寻求着传统戏曲在当下生存进展新出路的使命。然而,即便如此,那么是否所有的小剧场作品都自觉以创新的信念在创作呢?分析此次小剧场戏剧节的 9部参演作品,我们却发现:诶,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其中高甲戏《阿搭嫂》、绍剧《灿烂八戒》是由大剧场剧目经删减、选编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而成,即这两部作品并非为小剧场专属定制。因此为了适应小剧场空间的容量,同时又要在 100 分钟之内完成演出,两部戏在不同程度上对文本和舞美设计进行裁切,重组,从演出效果来看,抛开削足适履所造成的文本不连贯、舞美不达意等不足之外,小剧场版本与大剧场版本并无特别突出之处,甚至不如大剧场版看的、听的过瘾,那么费心制作小剧场版意义何在?《故人心》和《四美离歌》都以“多剧种”应工,《故人心》根据川剧折子戏《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