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借鉴孔子教育理论谈传统师生对话关系的转变借鉴孔子教育理论谈传统师生对话关系的转变 摘 要:借鉴孔子对话教学方式的核心就在于处理好老师主导性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和求知欲,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教育理论;师生关系;对话教学 前苏联伟大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曾提出著名的“对话”理论,认为话语要真正成为生活和生命的表现,必须言之有物,包含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想,从中能觉出真、善、美或假、恶、丑的性质,从而在对话中发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交锋。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观照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发现语文阅读现在缺乏的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迸发,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交锋,从而缺少对真、善、美的发现,落入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的俗套。而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行走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首先从改变传统的师生对话关系做起。本文就结合《论语》中孔子的教育理论对此探讨一二。 一、借鉴孔子式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曾一度被绝对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观念深深限定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处在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差别地位。而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却给我们展现了和乐轻松的师生关系。 1.老师地位不自以为神圣 身為大教育家的孔子从不把自己的地位看得神圣。他一直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其长于他人的地方,师生角色会随时发生变化。这也印证了后来韩愈在《师说》里的一番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老师有时也需要向学生虚心学习。 2.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学生无需对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老师的话无条件地接受,可以有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进行反驳辩解。当有弟子提出自己的缺点时,孔子也会谦虚接受,说道:“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公治长》)当师生间的关系达到平等时,授课时就比较轻松,没有那么拘谨,就像在《论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舞各弟子积极发言,围坐讨论各自志向,使整个课堂显得轻松愉快。当然,在我们现代课堂里,不可能每堂课都能让学生围坐而谈,但是,我们最起码能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与老师一起进入文本。 二、引导学生积极与老师对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生是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