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儿童人类学视角下贵州乡村幼儿教育问题讨论儿童人类学视角下贵州乡村幼儿教育问题讨论 摘要:近年来,乡村幼儿教育问题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贵州偏遠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教育问题。贵州乡村幼儿教育问题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儿童人类学;贵州乡村;幼儿教育 国外学术界一般将儿童人类学(Anthropology ofChildren)认定为教育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以儿童为讨论对象,运用人类学的学科取向和讨论方法来探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在对儿童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实行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是儿童人类学的重要贡献。利用儿童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对贵州的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查找与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贵州地处西南地区多民族省份,省内有 49 个民族,其中 17 个世居民族,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成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民族,贵州境内多山环绕,少数民族依山而建,择山定居,可以真正称之为山地民族。同样因为环境的闭塞与教育的不对称进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留守幼儿教育同样落后于其他省份的乡村幼儿教育。 一、“遗传性”新儿童的产生 中国学术界对于何谓“留守儿童”或“留守孩”尚有较多的分歧,课题组在这里以自身的讨论与分析为基础,将留守儿童特指那些留在家乡,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的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贵州农村地区早在 10 几年前就开始出现打工热潮,根据调研数据统计,第一批的打工热潮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已经逐渐进入了成年阶段,甚至已经组建家庭,进入婚姻家庭生活,也有部分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有大部分还是处于在外打工的状态,那么他们的孩子因为上学户口等原因又被送回农村继续成为新的留守儿童,孩子由爷爷奶奶,外祖父母(这类人群有很多是属于在外打工返乡,孩子在成长中也是托管给父辈们教育)代管教育,我们称这类父母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本身也是留守儿童,孩子出生后继续将孩子寄宿在老家交给老人看管的幼儿称之为“遗传性”新留守儿童。 二、隔代教育观念影响幼儿教育进展 “遗传性”新留守儿童配伴多数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思想陈旧老套,更新思维方式慢,接受新事物能力更是弱,尤其是不能在现代电子科技日益发达的今日给与孩子更完善的教育。又形成了隔代教育现象,又不断产生教育观念问题。“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放养”“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