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关于简化当前外债登记管理模式的思考关于简化当前外债登记管理模式的思考 李少伟 计岱琳 张乐乐 为强化金融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XX 年 3 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 1 上调至 1.25,并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的便利化程度。在持续贯彻“放管服”总体要求和当前跨境融资管理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亟须探讨如何系统地改革简化当前外债登记管理模式,契合進一步开放诉求,持续提升境内企业利用境外资金的便利化程度。 一、外债登记管理模式的历史变革 由于跨境信贷资金是顺周期性最明显、波动也最强的跨境资本之一,对外汇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管理部门一直对我国外债实行比较严格的规模控制,对银行和中资企业的外债实行指标核准管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实行“投注差”管理。对于外债登记的具体流程要求,20XX年 4 月 28 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外债登记管理办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并基本沿用至今。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指标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境内机构日益增长的跨境融资需求。因此 ,20XX 年以来,外汇管理部门抓住改革窗口期,通过局部试点的方式,探究构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并自 20XX 年 5 月 3 日起,将本外币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20XX 年 1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XX]9 号,以下简称 9 号文),根据前期政策实施情况,对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境内机构融资空间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经过几年持续的改革探究,我国基本建立了以“统一管理、自主举债、意愿结汇、负面清单”为主要特点的全口径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便利了境内机构跨境融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并切实降低了其融资成本。 二、宏观审慎管理成效与进一步改革需求 从微观层面看,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去中资企业只能在严格的指标核定下借用外债,现在中、外资企业实现了待遇统一。第二,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举借外债不再需要事前核准,可在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内自行举借外债。第三,企业外债实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