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分类时尚我先行分类时尚我先行 居民認真倾听垃圾分类常识宣讲 “我手里有 7 块废旧电池、5 根烟蒂、6 个牛奶盒,应该把它们放到哪类垃圾桶?” 在上海市首家“生活垃圾分类”展示馆“彩虹小屋”内,志愿者梅大鹏正在宣讲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环保课。 来自周边社区的老人孩子们纷纷围坐在四色垃圾桶前,一边阅读着刚刚分发的口袋书,一边认真倾听。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黄金!废电池是有害垃圾,烟蒂是干垃圾,牛奶盒是可回收垃圾。分类存放,不仅减少环境污染,更可变废为宝。生活中稍加留心,就为环保作出大贡献。”随后的讲解中,梅大鹏不时给观众出上一两道题,并引导大家参观小屋。 笔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展示馆集展示、教育、培训、传播功能于一体,既有全面细致的生活垃圾四分类展品陈列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展示区、宣传品展示陈列区,更有脑洞大开的垃圾分类“神器”展示区、DIY 作品区,拓宽了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新思路,在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上起到积极作用。 长宁区“绿马甲”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每天深化社区等单位传播绿色环保理念;虹口成立全市首家从事垃圾分类专业化社会组织——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和志愿者为主体的垃圾分类专业宣讲团——“彩虹宣讲团”…… “自从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正式实施后,已经累计有超过 38 万人次的志愿者参加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实践。”这是“树垃圾分类新时尚,展志愿服务新风采——20XX 上海城市精神论坛”上公布的数字。 据悉,上海成立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在区级层面成立 16 支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分队,发布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 7800 多个,“上海志愿者网”发布《20XX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在线培训课件,培训人次超过140 万。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清晨,在崇明区向化镇齐南村宅前屋后、田间地头会响起嘹亮的“小喇叭”,这是村里 76 岁老党员张丕家和 30 多位热心村民组成的平均年龄 70 多岁的田间“小喇叭”志愿者队在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在周家桥街道,志愿者们用精彩的体会分享、原创沪语大合唱、垃圾分类趣味小品等形式,向广阔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工作要求和具体操作;在上航新村居民区,78 岁的党员冯大成成立“暖心之家”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每人每天轮值 1小时,担任垃圾分类指导、绿色账户积分操作员、统计员。 “暖心之家”把暖意带给了群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