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初中七年级《欧风美雨下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及说明初中七年级《欧风美雨下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及说明 [关键词]目标,环节,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XX)13-0013-03 一、本课的立意与目标 1.本课立意 华师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 9 课《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移风易俗,二是黄金时代,主要说明清末民初中国在社会与经济层面发生的变化。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并理解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把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中心,经济部分的相关知识放在社会生活的成因中去落实。因此,将原来的课题调整为《欧风美雨下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这样,不仅突出了经济与社会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压缩了教学内容,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清末民初大致是指 20 世纪前 20 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前后十年。社会生活是指中国大地上,包括城市和农村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道德伦理、文化教育等等。欧风美雨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背景。 马克思曾经说过,鸦片战争及其结果给中国人造成了“任何诗人都难以想象”的剧变,这无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用暴力猎取权益,强制推行先进的工业文明;而中国人则用腐朽的王朝体制和落后的农业文明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和正义。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步认识了世界潮流,并力图改变自己,救国图强,中国从而进入了近代化的历程。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正是这个过程与本质的反映。所谓惊咋中有醒悟,醒悟中有吸收,吸收中有新生,新生中有融合……。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既是近代中国千年变局的映象,又反过来深刻影响着变局。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可以说是一种黄土地沉沦下的蓝色文明,是一种老城厢涅槃中的西洋风气。假如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尽管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有所不足,但不能因此让他们形成片面的简单化的认识,应当用最形象的、直观的(“大色块”)方式让他们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开发和补充一些初中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史料,使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有比较生动的、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