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区域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个重视,别样效果”区域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个重视,别样效果” 【摘要】近来,综合实践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综合实践课程沦为“三无”课程;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现象[1]。在一定区域内如何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为学校和一线老师提供应有的支持与帮助?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活动效果?通过重视课程落实,解决为什么教?通过重视资源开发、队伍建设、方法指导,解决怎么教?通过重视评价的跟进,解决教到什么程度?最终达到应有的教学活动效果。 【关键词】区域内 综合实践活动 重视 效果 大家知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热点,但现在似乎“亮点不亮”,“热点成难点”,近来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综合实践课程沦为“三无”课程(无教材、无老师、无课程标准);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现象。据调查显示,87%的老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好上”、“难教”。因为有超过一半的老师就与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现象严重。 那么,在一定区域内如何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为学校和一线老师提供应有的支持与帮助?我们从“六个重视”,来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样?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活动效果。 一、重视课程的落实,唤醒忧患意识 1.教育部门。一是出台相关文件通知,制度保证,法律规范办学行为。教育局层面关于印发《中小学贯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小学贯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二是配备督学,进行随访,常常性下校督导综合实践课程的执行情况。三是制定评价标准。制定《中小学实施素养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从办学思想、办学行为、教学常规、综合课程、学习习惯等方面制定标准。 2.教研部门。一是具体量化,如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教研常规管理暂行规定(试行方案)》。具体规定到学校、老师每学期、每月、每天都应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该做些什么。如:每个月至少组织 1 次以上综合实践教研或培训活动;任课老师每天至少有 10 分钟以上的读书、读报或上网学习时间或信息采集时间; 每个年段必须有一个主要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讨论性学习进行规划,与学生一起共同选择讨论课题,编制《学期学生小课题讨论指导纲要》或讨论性学习计划。二是过程视导,进行教学视导,抓好常规工作。三是质量监控,在期中、期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