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理论渊源及讨论现状分析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理论渊源及讨论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讨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以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总结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理论渊源,分析本领域的讨论现状,指出目前讨论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探讨未来该领域讨论的进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市场 进入模式 理论综述 一、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概念、理论渊源 (一)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概念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国际市场进入领域方面的著名学者 Franklin R.Root 认为,所谓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使企业有可能将其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其它资源进入其他国家( 地区) 市场的一种法律规范化的部署。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模式主要包括:出口;许可特许经营;合资公司及独资子公司。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理论渊源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讨论是企业国际化的首要问题,而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策略讨论是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核心内容。因此,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较发达国家或地区(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的政府、学者和企业家都非常重视对国际市场的讨论,并且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近四十年来,进入国际市场模式有六个主要理论出现,分别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International Product Life Cycle),国际化阶段论(Internationalization),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折衷理论(Eclectic)以及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除了这六种主要理论以外,还有竞价力理论(bargaining power theory)、组织能力理论(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alysis)等也对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进行了讨论。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现代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他首次提出,直接投资的特征在于控制国外的经营活动,讨论跨国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 但是,海默的垄断优势论不能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性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有偿的转让技术或出口来猎取那些潜在的收益,而且该理论也不能解释进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Vernon)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