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胺类化合物: 此类成核剂由日本理化公司于1992 年首先申请专利,并于1998 年实现商品化。常见的芳香胺类成核剂主要有两种:2,6-苯二甲酸环己酰胺(N,N’-dicyclohexylterephthalamide, DCTH)【New Japan Chemical Co. Ltd. Crystalline polypropylene resin composition and amide compounds: European Patent (EP), 0557721A2, 1993-09-01】 或N,N’-二环己基-2,6-萘二酰胺(N,N’-dicyclohexyl-2,6-naphthalene dicarboxamide,DCNDCA,商品名NJStar、NJS 或NU-100[47-49])。【New Japan Chemical Co. Ltd. European Patent (EP), 0865909A1, 1998-09-23】 其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a) (b) 常见芳香胺类β 成核剂的结构式: (a) DCTH; (b) DCNDCA Chvátalová 等研究了β 成核剂NU-100、加工参数、分子量对聚丙烯形态的影响。所研究聚丙烯的分子量范围从 240000 到 1300000 之间。当成核剂浓度较低(0.01%)时,随着分子量的增加,成核剂效率迅速下降(如下图),加工时间、加工温度增加时,成核剂效率也会随着下降。这是由于成核剂在聚丙烯熔体中的溶解程度受到加工温度、加工时间的影响。在低浓度的成核剂/聚丙烯体系中,还存在着自成核效应(self-nucleation),特别是在高分子量聚丙烯中,自成核的数量更多。因此在成核剂浓度较低、聚丙烯分子量较高的条件下,存在着自成核(以α 核为主)和异相成核(成核剂NU-100 诱导的β 核)之间的竞争关系,导致高分子量聚丙烯中,β 成核剂效率不高。【Joint Effects of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History on Specific Nucleation of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Macromolecules 2009, 42:7413–7417】 为提高β 成核剂的使用效率,武汉理工大学张超灿等人利用一种无机载体,来改善芳香胺类成核剂的分散性。发明中以表面胺基化的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将有机酰胺类物质负载在表面胺基化的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其诱导聚丙烯生成β 晶型的有效组分仍是 N,N’-二环己基对苯二甲酰胺或N,N’-二环己基-2,6-萘二甲酰胺等有机酰胺类物质,但通过表面胺基化的纳米二氧化硅的负载作用,使更多的有机酰胺处于粉体表面从而发挥诱导结晶作用,极大的提高了诱导成核剂效率。【专利:一种聚丙烯β 晶型成核剂的制备方法:中国, CN200910062705.5, 2009-11-25】 现有的有机酰胺类成核剂价格较高,张超灿等的发明通过价格低的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