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它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描写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但是书生这一形象也是不可小觑的,书中的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条件划分为好几个类别。本文从书生形象这个角度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大家对《聊斋志异》有更好的理解。标签:《聊斋志异》;书生;科举制度;人性《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名著,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与此同时,书生形象也在这部巨作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书生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在书中,花妖鬼狐多与书生有接触,而书生性格各异,形象万千,在蒲松龄的笔下栩栩如生。这些书生有着坚定的科举情怀和传统的儒家精神,但是部分书生在道德上有所动摇。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位书生,他的生平经历,他的理想抱负,都通过书中的书生形象折射了出来,结合对蒲松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书生形象。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家境及外在表现的不同(一)家境贫寒《聊斋志异》中,大部分书生的生活状况是不好的,他们家境贫寒,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衣食温饱都成问题。这与蒲松龄本身的遭遇类似。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生活清苦,却热衷科举,所以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书生即使再贫困也要读书。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蒲松龄一生追求科举的最终目的。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他们大多不谙世事,自命清高,手无缚鸡之力。1.劳有所获,精诚所至在他们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后,部分人获得了成功。成功之后,书生表现出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被利欲冲昏了头脑,抛弃了原有的淳朴本质。《聊斋志异》中部分书生科举成功后丧失了人性,长期以来的贫困压抑、突如其来的富贵奢华、周围人的阿谀奉承,自己文人骨子里的自命清高急速增长,这些书生自我膨胀,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从而开始“飘飘然”。《成仙》中,周生大怒骂道:“黄家牧猪奴而取尔!其先世为大父服役,促得志,乃无人耶!”从侧面写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书生形象(黄吏部)。《王兰》中,贺才“饮赌不事生业,其贫如乞”,在张姓书生给予金钱后肆意挥霍,周而复始地向他人索要钱财,贪婪而又无耻;张姓书生也在被捕后无视约定出卖了王生。这两个人在利益的面前都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