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乌负日”源流图说(文:李守力)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 7000年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可说是最早的“金乌负日”的资料。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与1100年之后的凌家滩遗址玉鹰有传承关系):尺寸:长16.6、残宽5.9、厚1.2厘米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这是一件象牙雕刻的“蝶形器”残件。正面有阴线雕刻图案:中间为一组同心圆,象征太阳;外圆刻有光芒,象征太阳的光和热;两侧对称雕刻昂首相望、面向太阳的凤鸟,表现出双鸟背负太阳运行的主题。在图案两侧对钻有6个小圆孔,以便于捆绑或悬挂之用。在我国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中,鸟是太阳飞行的载体,《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上有一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骨匕“双鸟负日”骨雕:“双鸟负日”骨匕表现的是以双鸟异首同身组成的两组图案,骨匕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富有节奏感的几何纹饰,这些鸟纹图像原型出自“金乌负日”神话,也反映了河姆渡人对鸟的特定审美意识。2、凌家滩的玉鹰,胸腹刻有大小两圆,两圆之间刻有八角星纹,象征太阳与八风八节,鹰首侧视、双翼展翅、神采飞扬。(距今5300年到5600年)玉鹰:此玉鹰相对于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在时间上晚了1100多年,但是两者却有着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两者都是六个钻孔,中心都有太阳纹,都有鸟的形象。3、仰韶文化“金乌负日”图:1989年底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金乌负日”图:洪山庙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阎村类型,其年代同庙底沟类型相当,距今约 5500年。这一时期庙底沟类型中也出土了一幅近似于洪山庙W84的“金乌负日” 图,如陕西华县泉护村 H165内的一片彩陶片上的“金乌负日”图。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华县泉护村 H165出土的“金乌负日”图: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金乌负日”:4、大汶口背壶上的“金乌负日”图:大汶口陶文(日乌山):著名的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57年发现。当1960年采集到的三件刻画图像陶文的大口尊(简称陶文)公布于世后,在国内外反映极为强烈,并成为历史、考古、古文字、美术及天文学界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且研究成果颇丰。就文字学领域而言,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结论是: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陶尊文字是现行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