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独特的心理疗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会很快淡漠,尽管我们渴望安全和信任,但没有什么能够长久。现在终于来了一个指明方向的人,一个在所有的个人悲剧和不幸中寻找原因和价值的人。超 乎 一 般 意 义 地 去 理 解 事 物 之间 的 联 系 , 它 肯 定 会 唤 起 我 们 内 心 深 处 对 于 我 们 自 己 的 命 运 达 成 一 致 的 强 烈 渴 望 。 而另一些人认为,海灵格是一个保守的、家长式的人物,他的理论只是一些小把戏而已。因为海灵格在南非做过很长时间的传教士,这段经历佐证了这种意见。他是离开教团之后进入了心理治疗这片新天地的,把它作为新的使命性领域。《现代心理学》杂志(1 9 9 5 年第6 期)的前言标题就是《圣经式的心理治疗》,把他说成是一个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施行“神术”的“古鲁”。 按照海灵格的观点,我们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自由。如果我们的行为毫无拘束,那不是自由,那是目无一切。行为的自由只能在一定的系统范围(家庭)内才能完成。 如 果 谁 轻 率 地 抛 弃 家 庭 并 对 此 不 闻 不 问 , 那 么 这 个 家 庭 的 孩 子 往 往 会 患 重 病 而 死 , 或 自 杀 , 或 患 上 某 种 慢性 疾 病 。 而 这 个 丈 夫 也 许 不 再 能 建 立 满 意 的 、长期的 夫 妻关系 。 这种轻率的离去对家庭而言无异于一种犯罪,并势必留下相应的后果。 海灵格提到弗里茨的完形祈祷,“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至于你会怎样,不关我的事,我走我自己的路。”海灵格对此的评论是:“在这里,责任被否定掉了,后果被推到别人身上。我称此类自我实现者为可恶的心理富翁。” 海灵格一 再 强 调, 他并 没有创立 学说或 理 论, 他只是一 个 现象学家 。 他只观察存在的现象,而不是去研究当事人的观点和解释,或者去进行理论创新。海灵格说,这些现象所提供的并非客观真理或不可推翻的法则,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海灵格对观察和感觉也有所区分。缺乏整体前提下的观察会导致片面的认知。当人们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往往只获得一些局部细节。相反如果我观察时对细节并不太注意,同时我正做着其他事情,可能我会忽略了某些细节,却抓住了本质和核心。 这种海灵格所描述的感觉只有在你无目的地自觉自愿地面对来访者时才有可能发生。这样才能在双方之间建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