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教学设计 新乡市第十二中学校 张 振 文 1 《乙酸》教学设计 新乡市第十二中学校 张振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乙酸的组成、结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了解酯化反应及其实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材分析: 《乙酸》是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从内容上看,它既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从教材编排上看,乙酸编排在醇与酯之间,是有机合成和学习中重要的中间体,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乙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并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由于乙酸在生活、生产中有直接的、广泛的用途,所以它也是进行 STS 教育的好材料。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教学中若适时、适当、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和实验,并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和实验探究,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临近发展区”得到发展,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 启发式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五、媒体选择和运用: 多媒体 六、教具准备: 乙酸球棍模型、比例模型,乙醇球棍模型、乙醛球棍模型 化学仪器:点滴板、胶头滴管、烧杯 化学试剂:冰醋酸、稀醋酸、石蕊试液、镁带、NaOH 溶液、Na2CO3 溶液、pH 试纸 七、设计思路: 生活常识,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推进新课→ 实验探究,过程体验→ 小组归纳,能力培养→ 实验演示,获得新知→ 归纳总结,全面提升。 从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醋”说起,由醋的史话引入本节乙酸的教学,引起学生兴趣→ 结合刚刚学过的乙醇的性质: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利用球棍模 2 型演示此过程,学生观察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书写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抛出问题“乙酸是不是酸?如果是酸,怎么用实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