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一) 名词解释 1.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 个要素。 4.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 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 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 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 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 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 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 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 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 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 传播、接触 传播、虫媒 传播、血液 、体液 传播 12. 易感者:对 某种 传染病缺 乏 特异 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 们都 对 该 病原体具 有易感性,当 易感 者在某一特定 人群中的比 例 达到一定 水 平 ,若 又有传染源和合 适 的传播途径时,则很 容 易发生该 传染病流行。 13.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