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 .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 .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 .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课时一 一. 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p 4 8 ) 二. 介绍体裁 1 .我们来读一遍注释(1 ):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号东篱,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 .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 .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 有关 系 吗 ? 2 (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 .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 诵读感知 1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 .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 .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 .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 .分析景物: 3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