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如何在音乐集体教学中利用模型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在音乐集体教学中利用模型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音乐活动中,节奏作为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之源,是连接各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因此,培育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小学音乐活动由于其涵盖欣赏、演唱、律动、乐器演奏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为绝大多数学生所喜爱。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模型――有规律重复的一些基本单位,不论这样的模型是体现在乐段与乐段之间,还是体现在乐句与乐句之间,或者是仅仅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小节中,我们都可以充分地加以利用,为学生的思维加工过程服务。那么,作为老师,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中的模型规律,并且利用这些模型推动学生的思维加工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本文将借助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谈一谈这个过程中的一般步骤。 案例一: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歌曲《牧童之歌》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展现了牧童在辽阔漂亮的草原放牧时的音乐形象及喜悦心情。歌曲为四二拍,自然小调,结构简短精炼,一段体,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两句以平稳的节奏和歌词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句出现了连续的“XXX.x”节奏型和三度模进的旋律,打破了前面的平稳,与之形成鲜亮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牧童骑马扬鞭放牧的音乐形象;第四乐句又回到了平稳的节奏,概括了全曲,表达出牧童放牧时的愉悦心情。为了让学生快速发现是四个乐句,我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朗读歌词,刚好一句歌词就是一个乐句;二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意将四小节一个乐句排在一行,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在唱谱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第一、第二、第四乐句非常相似,有着如马蹄声般的平稳二拍子节奏,这里我引导学生用弹舌的声音模仿马蹄声,非常富有童趣,而且方便表现二拍子的强弱规律。第三句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是全曲的一个兴奋点,生动地描绘出小牧童骑马扬鞭放牧的音乐形象,为了学好附点节奏,我也准备了一條绸带做成的鞭子,拍两下(八分音符)甩一下(附点八分音符),完美贴合音乐节奏,学生们甩得带劲,唱得快乐,在亲身实践中学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习,活动效果很好。 案例二: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歌曲《跳吧!跳吧!》 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斯洛伐克民歌,以民间波尔卡舞曲节奏写成,歌词内容富于生活情趣,表现了人们聚会时的场景。歌曲为单二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