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口语》课程改革的“大踏步”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口语》课程改革的“大踏步” 摘 要: 《老师口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方案中的基础课程。在大学课程改革洪流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还要延续,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老师口语》 教学改革 《老师口语》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方案中的基础课程,也是今后幼儿老师教学、形成教育语言艺术的重要一课。在大学课程改革洪流中,我们在思考,这门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否还要延续,答案是否定的。在学院领导的多次指导下,《老师口语》课程正在进行教改尝试。 一、教改原因 (一)课程内容服务专业特点不突出。 拥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老师工作必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老师口语》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培育学生职业口语能力的必修课程。从以前的课程讲授情况看,主要按传统方式,从概念、范畴、规则、规律等方面,使学生理解掌握老师口语知识和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与幼教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工作逻辑关联度低,学生对于老师口语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很难从职业需要的角度接受,没有凸显课程应用性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学科体系烙印深。 老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受习惯影响,学科体系烙印深,涵盖了现代汉语语音学、应用语言学的诸多内容,比较关注课程中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对学生从事幼教活动的具体指导性和应用性的探讨不够。 (三)课程边缘化。 《老师口语》课程一直作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以往开设的课时为 36 学时,课程面临边缘化趋势。 (四)课堂主体的“被动”。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老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播者,处于权威地位,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服从和遵守。这样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死教,学生死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听课效果可想而知。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学生的“学”处于被动状态,应该设法改变这种状态,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设想 (一)针对幼儿教育的专业特别性,对幼教行业而言,老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在幼儿活动的整个流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由此,对于培育幼教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的高等学校来说,课程设置改革应顺应幼教行业进展的潮流。 (二)《老师口语》应凸显应用性特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