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讨论 [摘要] 在岩溶区隧道建设的过程中,突水突泥灾害频繁发生,对工程建设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以马口排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纳理论分析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分析了引发突水突泥灾害的关键性影响因子,并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二级指标划分,提出层次分析法与加权平均法相结合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模型,得到相应结论。 [关键词] 加权平均法;层次分析法;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 随着高速公路网逐步建设,在岩溶区修建隧道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但因岩溶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勘查难以准确无误,使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系统的讨论浅埋偏压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的影响因素,并制订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模型,以实现灾害预测与化解的目的。因此,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层次分析法与加权平均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模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详细探讨马口排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纳加权平均法建立多因素–单一评价体系,通过开挖结果与评价结果相对比,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能较好地指导施工,以避开突水突泥灾害发生,降低施工风险与经济损失。 1 工程概况 1.1 隧道线路概况。马口排隧道设计为小净距/分离式隧道,双线四车道,双洞单向行车。隧道内纵坡为人字坡,左洞纵坡 2.4%和–1.00%,变坡点在进洞后约 490m 处;右洞纵坡 2.55%和–0.95%,变坡点在进洞后约 515m 处。本隧道路面横坡±2%,无超高路面。1.2 地形地貌概况。隧址区为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单元区。隧道穿越山体呈南北向延伸,地表植被发育,山体两侧自然斜坡总体呈东陡西缓,山体中发育有槽谷,地形平缓,表层为残坡积红粘土覆盖,岩溶漏斗、岩溶塌陷及落水洞多有分布。隧道进口位于英红镇朱屋村,地形为向东倾斜山湾内,相对高差约为 270.76m;隧道洞身段为岩溶槽谷,地形相对平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缓,走向与山体延伸方向基本一致。隧道出口侧自然斜坡总体向西侧倾斜。1.3地质条件概况。据隧址区工程地质测绘及钻孔成果,隧道进、出口地形平缓地段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层覆盖,出露基岩为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段(c1ds)地层。隧道区所处地层情况为马口排背斜,背斜轴呈北东南西向,隧道穿越背斜两翼及轴部,枢纽略有摆动。1.4 水文概况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以两种类型存在。第四系土层分布于隧道进、出口自然斜坡及洞身段溶蚀槽谷中,其孔隙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