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延安文学人民性的理论阐释

延安文学人民性的理论阐释_第1页
1/6
延安文学人民性的理论阐释_第2页
2/6
延安文学人民性的理论阐释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延安文学人民性的理论阐释延安文学人民性的理论阐释 摘要: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树理作品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延安文学的人民性是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争鸣中逐步确立的。从表面上看,赵树理的作品反映的是解放区大众的生活,体现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但实质上,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理论阐釋,文学的人民性特征逐渐获得美学价值、形式制造、经典互文等多元意义,从而为文学的人民性给予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这种理论阐释不仅将延安文学确认为一种新文学,而且使其成为一种可以为中国社会变革代言的新经典。 关键词:延安文学;人民性;赵树理;期待视野;理论阐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XX)05-0142-06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如民歌、谚语、俚语、口头史诗等,有不少出自人民大众之手,在经由作家改编定型以前,表达的往往也是人民大众的心声。但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以前,文艺的“人民性”一直处于存而不彰的不自觉状态。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兴起,尤其是随着 19—20 世纪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进展,围绕并服务于人民的文学创作,成为政治和文化权力交替进程中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确立精神方向、求证革命和自身的合法性、展示自身艺术创作力并具有无限动力的精神活动。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这一现象在以延安作家为代表的革命文学中表现明显。人民性是延安文学与国统区文学迥然相异的核心特征,如何将人民性这个具有历史性的文艺命题给予应有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并引领新时代文艺的进展,是当时和其后延安文艺讨论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人民作家”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赵树理作品在延安文学中具有典型性,“赵树理方向”代表了延安文学创作的风气和主潮。假如说 20 世纪 40 年代的赵树理讨论,是对赵树理群众意识及创作范式的初步确认,那么,50 年代海内外讨论者围绕作家与创作、作家与文本、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本与形式诸问题的探讨,则进入理论阐释的自觉阶段。诸多理论阐释,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展开。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理论阐释,延安文学的人民性具有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 一、“赵树理方向”:延安文学人民性的期待视野 基于文本和读者的关联,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将读者在社会环境、观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延安文学人民性的理论阐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