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电影影评导读 : 汉尼拔电影影评(一)电影《汉尼拔》中让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是赋予安东尼· 霍普金斯以中世纪图书馆馆员的身份,并有希望担任馆长一职, 从而营造出阴森神秘的中古气氛。不过音乐却用得漏出了马脚,巴赫的《戈德堡变奏》在里面像是个“时代错误” ,为什么不用 dufay{ 杜菲(GuillaumeDufay),1400 —— 1474 ,法国人,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写作世俗音乐,但他的声望主要来自于宗教音乐,包括弥撒和经文歌,并于创作和研究过程中创立了四部和声的写作技巧,为后来“对位法”的理论完善开辟了道路。}的音乐呢?有朋友提到影片中引用的但丁十四行诗“aciascum'almapresa”,其实我早已觉得它很有意思了,关键在于它让我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引申含义。这首十四行诗是但丁最出名的早期作品,选自诗集《新生》(lavitanuova ),这首作品的重要背景恰恰和电影主题相关。除了但丁与俾德丽采之间的情事之外, “诗人之心” 还隐藏着一个中世纪典故,诗人Cabestain与领主之妻恋爱,领主便杀了诗人,把诗人的心烹给妻子吃,女人坦然食之道:“我吃的是世上再金贵不过的东西了。”然后绝食而去。德国人编写的象征辞典里,心,象征生命和灵魂,基督教时代成为信仰的象征,其被赋予浪漫色彩是中世纪后期的事儿了。影片《汉尼拔》特地引用这首诗是为最后“食人脑”场景埋下伏笔,最后在美式厨房里上演的人脑大餐也正是一项古老的爱情祭祀仪式。汉尼拔食仇人脑,是象征对主人公的精神恋爱。这和但丁拿Cabestain的典故来表达对俾德丽采的爱如出一辙。从人心到人脑,大概是现代人重“脑” (理性)贬“心”(信仰)的产物。不了解历史背景,就无法深层次理解其下所蕴涵的潜文化,从上足以证明多多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当然,历史的学习决不仅局限于历史教科书。汉尼拔电影影评(二)二十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依然是烈焰滚滚的时候。整个欧洲几乎都被这烈焰燃烧起来。原本家境优越的英俊少年汉尼拔· 莱克特(加斯帕德· 尤里尔),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世界大战的突然爆发却将一切都无情地打破,并迫使莱克特一家流亡逃难来到了中欧小国立陶宛。在逃亡途中,和千百个不幸的平民家庭一样-- 汉尼拔· 莱克特一家时刻都在遭受着无情的战争所带给他们的痛苦、别离甚至死亡。 十几岁的汉尼拔亲眼看着父母双亲在战火纷飞中惨死。失去父母的爱护之后,可怜的小汉尼拔只能和姐姐相依为命。但是,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