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试卷高 三 历 史 (选 修) 2015.0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2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第Ⅰ卷(共60 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3 分,合计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A.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 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2. 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 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 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3. 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思想4. 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该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5. 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6.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