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一中 2014 级语文月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阅读 —— 思维能力的 “保卫”沈敏特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有人片面地认为人类进入了所谓“读图时代 ”。我们必须注意到:以图代字的阅读,带来的只能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弱化。人类几千年思维成果大部分是以书面文字储存下来的。只有扎实的文字阅读能力,才能占有这些成果,研究这些成果,并转化为现代思维进一步发展的高起点,使后人超越前人,保证一代又一代地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其实,危机已经存在。我们常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如何丰富,但记载历史文化的大量典籍,缺乏相当阅读能力的人去破译、去挖掘。而因典籍的毁损而使历史文化湮灭,是极大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基地 ”;放弃 “基地 ”,就是放弃思维的锤炼。一是书面文本中记载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如老舍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在生活中直接使用的。但,这是经过加工的口语,融入了作家经过思考的选择和提炼,它比原始的生活语言更精练、更有条理,通过阅读可以净化和提升我们的口语,有助于思维的净朗和快捷。二是可以用来朗诵却不宜作为口语的书面文本,如诗、散文诗、美文等。这种文本中的语言已和口语拉开了距离,如果生活中的口语变成了朗诵调,一定非常滑稽,让人无法接受,但这类书面文本用来朗诵,却使人的情感更凝聚、更激昂,或是更内敛、更含蓄,心灵活动更细腻、更深入,从而激活人的思维活动,即所谓浮想联翩。三是既不能用作口语,也不能用来朗诵的书面文本,必须一个个字地阅读、咀嚼、深思,那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术著作以及经典的文艺巨作。它是人类最精密、最深刻的思维的记录和成果。缺乏或缺失经过这种阅读的思维能力的锤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高雅的文艺创作是不可能发展的。这三种不同层面的文本, 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证明, 文本阅读与思维的多维度的连接,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另一种手段,如可视的线条、色彩,如可听的节奏、旋律,能够如此直接、精确、严密地记录、反映思维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的环节。中国古代,把文化人称为“读书人 ”,是耐人寻味的。犹太民族对于阅读十分尊崇。他们的习俗是,在书本上涂一点蜜,让婴儿舔舔,以培养对书的亲近感。 犹太人的读书平均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创造,也令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