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和张弦一家人我和张弦一家人 一 我和小说家张弦第一次见面,大约在 1978 年底、《十月》创刊不久的时候。他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改完电影剧本《苦难的心》,回宁路过北京,在《十月》当时办公的崇文门外东兴隆街 51 号搭伙。张弦身体清瘦,脸色憔悴。可能因长期农村劳动、经济拮据、营养不良所致。早在 1956 年,我就读过他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甲方代表》,后改编成剧本《上海姑娘》,拍成电影公演。他是很有才华的作家,便在吃饭时约他坐在会议室一角交谈。 我向他介绍:打倒了“四人帮”,坚冰融化,文艺春天可能要到来。1957年后散至各地的作家们正从新疆、山西、辽宁等地陆续回京。我们估量王蒙、从维熙、邓友梅们平反归队后,必定会把基层生活积累多年的体验、感受,熔铸成文学作品发表出来。因此我们紧抓机遇,创办了一个大型刊物,迎接文学井喷时期的出现。刊物取名《十月》,是因为本世纪几个重大转折事件,如1935 年长征胜利、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76 年“四人帮”覆灭,均在十月发生;同时还想表达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大地丰收的喜悦之情。我送张弦一本《十月》创刊号,请他以后多给《十月》写稿。 张弦向我诉说他的经历。他说:我从小就爱写作,在上南京五中高三时,主编过《五中文艺》。第一期墙报竟在市大中学校竞赛中得了第一名。于是心里有了想当作家的念头。看到苏联工程师阿扎耶夫,投身于火热的经济建设之后,写出了长篇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成了著名作家,于是我报考了工科大学。1951 年夏,我考上了华北工学院冶金专修科,第二年院系调整,并入清华大学。大学时期是我读鲁迅、茅盾、巴金等人作品最多的岁月。毕业后我分配到鞍钢。1957 年春我写了中篇小说《苦恼的青春》,被定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安徽农村干活。我车过水,插过秧,挑过粪,赶过马车,在马鞍山市电影院里当过扫地的、引座的、看门的……1977 年秋天回宁后重新创作。这次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心情振奋,准备大干一番。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张弦从 1979 年到 1981 年,短短三年里,接连发表了《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未亡人》《挣不断的红丝线》《银杏树》等名篇。《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荣获了 1979 年、1980 年全国短篇小说奖。当时《十月》缺乏精彩的短篇,故我每当《十月》出版之后,首先向住在南京上海路 25 号的张弦寄赠样刊,并附上热情洋溢的约稿信,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