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眼中的张海迪我眼中的张海迪 去年十一月,从新闻中得知张海迪在中国残联代表大会上当选了残联主席 ,我给她发了一条手机短信:“祝贺你当选。只是希望我们国家不要多了一个官员,少了一个作家。”其实,我的意思是在祝贺之余,掺杂了几分提醒。想不到,没过几分钟,海迪就把电话打了过来: “老弟呀,你可别看低你老姐。”海迪比我大几个月,因为混熟了,总是叫我老弟。“虽然担任中残联职务,但我还会写作,我需要用文字表达精神的飞行。面对名利,我内心依旧沉静,今后,我也会努力为残疾人兄弟姐妹做些事……” 在电话中,听得出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可能是开会累的,但情绪还是很饱满,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笑声让我不由得想起初识海迪时的情景。 那大概是 1996 年底 1997 年初的一天。张炜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张海迪有一部散文集,问我愿不同意看一看。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海迪的事迹,却从未看过她的文字,虽然那时候她已写过几本书了。不过,我和张炜相交多年,信任他的文学品味。能入他法眼的作家作品,应该不会太次。于是。我要了海迪的电话,很快给她打过去。她一听我报上名姓,先是一阵爽朗的大笑,接着说张炜已介绍我了。不知为什么,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年之后,当我们再谈起这段初识的经历,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张炜,是他的引荐,让一个作家和一个编辑在接触的第一时间就找准了文学的标尺。 根据约定,海迪很快就把书稿寄来了。书稿是用 A4 纸打印出来的,大约有一百多页,由数十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长短不一,短则一两千字,长则上万言;内容也不统一,有少儿时的回忆,有生活的感悟,还有出国游记、文学随笔。应该说,最打动我的是那些作者从小要面对的病痛,以及作者面对病痛时的心理印痕。这有别于许多作品的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当然,作者在面对种种庸俗做法而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品行,也让我对海迪刮目相看。总之,从这组文章中,我能看到一个与宣传所塑造的形象有所区别。甚至大为不同的张海迪。也许,这个海迪更真实一些。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我把自己的编辑想法告诉了海迪,即把收入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主题分为五辑,每辑选取作者的一句话作为题眼,这样让全书的脉络清楚一些。海迪完全同意。只是在取书名的问题上,让我们颇费了一番脑筋。我大约列出了七八个书名,让海迪挑,她最后选中了“生命的追问”,其实这个书名也是书中一篇文章的篇名。 为了尽快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