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批判理论的当代意味及其内在策略批判理论的当代意味及其内在策略 一般认为,文学理论往往基于理论原点,根据某种现实性进行逻辑推演,形成普适性的体系框架,而批判则是对具体现象或作品或思潮进行把握,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确定其意义,以便于形成经典杰作的等级体系。但在当代文艺学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向,即:批判越来越不像原本意义上的批判,而逐渐向理论的方向靠拢;与此同时,理论也越来越不像原本意义上的理论,而往往化身为具体的批判。批判与理论原先似乎分立为两个领域,但如今批判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判化相向而行,相反相成,逐渐地形成了当代的所谓“批判理论”。本文简要分析这种批判理论出现的现实原因和当代意味,试图把握批判理论潜在的讨论策略。 批判理论化其实是现代学术分化的科学化、学科化和教学化的必定结果。传统批判侧重分析和评价,批判家根据某些标准确定作品性质,评估作品价值。20世纪以前的批判大都以此立意,但20世纪以来出现了反对印象批判的批判理论化的倾向。首先,文学讨论和批判要求做到客观化、模式化,甚至追求一门“作为科学的批判”,批判的目的就是证明作品本身和作品的代代相继中存在的一种易解的秩序。以艾略特和理查兹为代表,推动了英国文学讨论的科学化和学科化。俄国形式主义批判、英美新批判、神话-原型批判、结构主义批判、叙事学和后结构主义批判都有这种倾向。其次,批判本身也要求彻底的哲学反省,以确认批判的个人制造性和对作品阐释的主导性,以德语国家的历史解释学、解释学哲学,以及日内瓦学派的现象学意识批判为代表。再次,随着现代人文学科的确立,专著、期刊和学术会议的数量急剧增加,职业批判的竞赛也有助于鼓舞新思想、新实验,老师们利用确定的理论知识来教育学生,并且批判的科学化、理论化和模式化有利于形成对各类作品的精读、解释和风格分析等,也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一种可以立即使用的技术。科学化、哲学化和教学化一起导致批判的理论化,其结果是形成了新的批判话语和理论,新的批判观和新的批判课程。批判大量征引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与方法,批判话语日渐专业化抽象化。批判如同理论一样,往往必须审定立场、观念和方法,那种只从感觉、体验和印象去解释作品的情况不被视为理所当然。批判变为意义生产的实践,它们并不准备附庸于作品之下,而是从特定的问题意识出发,参照某种跨学科理论体系而建构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