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探究语文课堂的提问探究语文课堂的提问 [摘要]“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对话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提问是教学对话中最直接的方式,设问得当,有助于学生进入答题的佳境,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力。该文围绕课前设置高效的提问,以助于学生进入答题的佳境,对课堂提问的深浅难易进行探讨。 [关键词] 教学设问 语意明确 兴趣点 培育能力 课堂“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讨论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认为,“教学对话就是通过老师的提问、激发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而获得知识技能、进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1]。这里的教学对话,是指师生之间课堂内的问与答,关键在于老师的问,只有使老师处于主导地位,以问促答,以问促问,引导学生思维活起来,才有利于展开多重互动的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制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3]。这一问,既要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训练等要求,又要基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还应具有相应的难度,才能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快速进入竞技状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1 把握提问难易度,激发思考积极性 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方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开动大脑思考后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我曾在总结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样是写雪,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同学们一头雾水而兴味索然,我只好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充当“看客”。课后,我反复思考,并向学生了解情况,原来“描写手法”是初中学生陌生的学术词汇,因不理解而答不出来。究竟该怎样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呢?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观舞记》,对于舞蹈的精湛描绘最为突出,于是,我引导学生们鉴赏,将“学习作者如何将视觉...